藝品資訊陳光國

陳光國   /  陶瓷藝術 工藝師

中興大學化學系的退休教授陳光國,年輕時以左腦謀生,退休後卻以右腦啟動美感神經,用陶藝冶身心靈,泥土、火溫,豐盈了生命的厚度與色彩。
  
早在念臺中一中時,陳光國就對工藝有極大興趣,不時自己動手做家具,男生要念理科才有出路,教育冠上的緊箍咒迄今未鬆綁,陳光國學化學,一路順遂踏上大學教授之途。同是念理科的太太楊喜美,執教鞭運用的是左腦,平日卻對古董、陶藝頗有偏愛,看展覽成為休閒生活之一,所以夫妻倆老早就規畫退休生活要「樂陶陶」。為何選陶藝而非其他工藝呢?陳光國很直接地回答:「作陶馬上就可以見到成品,比較有成就感。」
  
1995年,滿55歲的陳光國退休後,立即趕上陶藝名家蔡榮祐授徒的最後一班車,用八個月的陶藝養成奠下基礎。「在蔡老師那邊學的是技法和觀念,他希望每個學生都要有自己的風貌,不要侷限在模仿。」陳光國說。因為有教職退休金,生活無虞,他們以「玩」和作自己「喜歡」的作品為出發,愜意、無束縛地「玩」,不拘泥傳統和釉色的侷限,將人的心境、意念、風格、力道,以及生命力投注在作品中,以業餘的心情,全職的投入,反而「玩」出成績,屢屢獲獎、成為專業陶藝家。
  
「學了才知陶藝是一門深奧的學問,」陳光國認為,陶藝與其他藝術最大的不同處是,從配土、成型、素燒、上釉、進窯燒等,從事者必須一一掌握,因此,夫妻倆從書本下功夫,遠到水里蛇窯、臺東、汐止等柴窯廠燒陶,赴美國洛杉磯、夏威夷大學等地參加研習;從雕塑、繪畫到自然景觀,吸收不同的知識,研究釉藥、燒製技巧等,發現了製作日本古陶瓷藝術的志野釉,融合釉藥厚薄、窯火溫度、氧化、還原等技法,獨創出自我的陶藝風貌。

陳光國不為作品下名稱,在展出畫冊上僅以短文表達作品意涵。作品一由柴燒而成,其先在坯體上置放扇貝,上釉入窯燒時將坯體倒著放,貝殼經高溫與陶土融為一體,柴灰隨著火焰在窯內恣意亂竄,在氧化、還原狀態下,土與釉、灰與貝交會、碰撞出瑰麗卻樸拙之相,扇貝與釉藥更融合出彷若夏荷搖曳之姿。
  
灰燼也是釉藥,當溫高1200度時,細灰化為液體與陶土裡的礦物產生化學反應,一切掌握在火的手上,加上機緣巧合的碰觸,一切靜觀其變。火的流動是柴燒留下的印記,土進入火的世界時,土不知火將其淬煉出何種面貌,火也順著自然的伸展、燃燒,不刻意事前的摹繪、造作,陳光國知道,每一個土與火的結合都會有自己的風貌。他的茶壺常有多彩的壺身,流動著火的餘跡,提樑處特雕以中國古典紋飾,益添古雅氛圍。
  
陳光國亦以電窯燒製作品。在這類作品中,茶壺延續了他的作品一貫的飽滿壺型,為了增加視覺的變化,他經常在提樑處,取中國建築的「飛簷」等古典紋樣做為造型,再塗上厚重的志野釉,某些釉隨著高溫崩裂,露出陶土原色,不規則的龜裂呈顯紅、灰、淺綠,錯落有致,古樸而有韻致。在一些具有如胭脂般秀麗典雅之色的壺中,由於志野釉在燒製過程會呈現如蟲蛀之特色,因而使得作品呈現秀麗與粗獷的大反差, 對陳光國而言,這樣的組合卻意涵兼容並蓄的包容,展現生命的謙遜與豐富。

陳光國的作品經常透過柴燒在陶土與釉藥上的作用,為作品注入隨意、自然的成分,它們或許形成近似蜂巢般的自然紋路,或許堆疊出深淺不一的紅、黃、綠、黑等顏色,加上了工藝家的巧手雕繪,便是陳光國融合人與自然的作品妙處所在。

簡歷
1996 參加陶藝國際研習營
1998 參加洛杉磯國際陶藝研習營
2000 參加夏威夷陶藝工作營

獲獎
2008 獲選台灣工藝之家
2008 總統府藝廊大器薪傳展
2007 韓國聞慶市砂器展
2006 中華民國全國現代陶藝展
2002 澳門台灣現代陶藝創作展
2001 石灣兩岸柴燒交流展
2000 第五屆亞洲工藝展特別賞
1999 第四屆亞洲工藝展入選
1997 第二屆亞洲工藝展入選
1997 第二屆大墩美展工藝組第三名

個展
2008 臺中市文化中心志野風華個展

聯展
2019 傳衍-蔡榮祐陶藝傳承展
2019 陳光國、朱幼華陶藝水墨展
2016 以慈化瓷-兩岸陶藝文化交流展
2012 陶痴雅集2012聯展
2008 總統府藝廊大器薪傳展
2007 韓國文慶市砂器展
2006 中華民國全國現代陶藝展
2002 台灣現代陶藝創作展2001澳門陶藝交流
2001 兩岸現代柴燒交流展(石灣)
2001 兩岸現代陶藝創作展(台灣工藝研究中心)

著作
2008 陶緣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