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藝術家鄧文貞》-應用「軟雕塑」現代藝術表現人文感性的一面

《藝術家鄧文貞》-應用「軟雕塑」現代藝術表現人文感性的一面

2019/11/29 藝文活動公告 1006

《藝術家鄧文貞》-應用「軟雕塑」現代藝術表現人文感性的一面

資料來源:

華巍藝術新聞  http://www.huaweart.com/archives/4722

喜喜-鄧文貞個展

展期|2019.12.3 – 12.21

地點|中央大學藝文中心

開幕|2019.12.3 (二)

講座|2019.12.3 (二) 10:30

時間|10:00-17:00(周二至周六)

逸周書《周書》: 「喜氣內蓄,雖欲隱之,陽喜必見,…」,如此喜不離生命,喜不離生活。生命生活中樂觀的積極或許不離喜悅,但是當下常民的通俗美學「喜」,卻是一種光明情感的印記,讓人不時將喜標紀納入生活,如此喜是一種集體印記,更是東方人一種陽光印記。也是一種公同標舉良善愉悅的代表符號。

喜的存在性,可視為一般生活的通俗圖案也不為過,因為「喜」已經成為普羅喜悅圖案,在生活周遭中喜字的出現也以不勝枚舉,但是離開一般喜慶應用,離開生活起居吉祥符號使用,在此我們發現藝術家鄧文貞,卻以「喜」作為藝術創作發表的主題,在此也更讓我們延伸「喜」在人文存在面以外,一種藝術思維的思考層次。

而一位現代藝術創作者,能由一種傳統繪畫藝術表達形式,轉換成為多媒材地表達,更以一種所謂「軟雕塑」形式,希冀表達其意欲發表的藝術創作。但是藝術家鄧文貞一系列「軟雕塑」創作的進展,卻也是有脈絡可循,因為她由早期的平面創作藝術而至2003軟浮雕《檳榔西施系列》-2012軟雕塑系列《纖維白》與《糕餅系列》。創作的改變,對於一位藝術創作者而言,卻是藝術生涯一重大試煉,因為如此牽涉材質的認識與應用,也會是一位藝術創作者,創作企圖的重大轉變,而做的一種再選擇的創作企圖的挑戰。

而鄧文貞2019發表的「喜喜-個展」,卻是有別於一般藝術發表,離開繪畫雕塑裝置多媒材的嚴肅形式,鄧文貞卻以一種群眾熟悉的,也是陌生的纖維,再結合染整刺繡的傳統技藝,作為其藝術創作表的技法呈現。但是發表的,並不是一般的生活藝術,在此鄧文貞以個人藝術理念,也試圖改變生活中的藝術形式物件,成為一種藝術創作存在的標的物件,在此纖維染整刺繡只是藝術家鄧文貞,一種不同於其他藝術表現的手法。

在此藝術藝術的呈現,我相信藝術家自我存在內在的潛意識理念,卻也是這位藝術創作者真正企圖呈現的,在此藝術家鄧文貞的複合媒材裝置作品《日常包裹》,用軟雕塑回憶每日中午打開餐點包裝所見的驚喜,而在纖維創作《瓦力土地》系列,卻用麻繩與當地老布,勾勒原住民瓦力(Warli)部落與土地相處的四季風俗。如此一件件旅行產生的思維創作,在在表現藝術家鄧文貞生活感性的一面,也因為如此,鄧文貞也以更大胸懷再次回歸對於自我的省視。如此一些在傳統客家村落中童年回憶,或是傳統粿粄美食的形式表現,不無增添了如此一位藝術家鄧文貞更充足的創作元素來源補充,在此一種更深邃,屬於藝術家的生命內涵的原生意識,也會在藝術家創作表現中一一呈現。

鄧文貞簡歷

1999畢業於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持續創作並在國內外展覽。作品從早期巧妙結合油彩與刺繡,到後來台灣花布打底的複合媒材油彩,或近期的天然染色軟雕塑與梭織、刺繡地圖,都優遊在纖維材質的世界。

作者出生於花蓮東竹村(頭人埔,曾改名竹田),祖父是由新竹竹東徒步到此的客家人,母親來自於新興村馬加祿,1862年大庄西拉雅人用牛、豬與卑南族人換取這塊獵場,而大庄(今東里)為西拉雅人為躲避漢人而遷徙東部的聚落。幾年前,藝術家在偶然機會下查詢日治時期的戶籍謄本,發現母系族譜皆標示”熟”字,這代表著平埔族的註記在藝術家心裡種下了一個疑問的種子…